公司新闻

半岛游戏惠安石雕南派雕艺代表 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

2024-10-19 05:50:5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半岛游戏惠安石雕源于中原,是一种与建筑艺术相生相伴的民间工艺,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是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

  经考证,惠安最早的石雕作品是1600多年前晋代开闽始祖林禄墓前石雕,现存年代最早的石雕是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的兄长王潮墓前石雕。元代之前惠安境内的石雕作品,主要以石人像、石兽等圆雕为主,其艺术特征表现为粗犷、古朴、醇厚,线条刚直简洁,人物造型凝重端庄,带有明显的中原痕迹。宋元时期,惠安石雕工艺十分发达,北宋初期兴建的我国第一座梁式海港大桥洛阳万安桥是惠安历史上最大的石雕工程;南宋时的泉州东西塔为五层石塔,气势凌云,建成至今曾遇到数十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此乃惠安石雕工程之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惠安崇武古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至明末清初,惠安石雕更趋成熟,艺术风格从粗犷流畅转向精雕细琢,自此南派石雕艺术脱离北派传统自立门户与其并驾齐驱。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惠安石雕流传到菲律宾,清代中期开始在台湾广为传播,成为闽台交往的重要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大大丰富了惠安石雕的表现题材和社会内容,惠安石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更为惠安石雕的发展创造良机,南派石雕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十几万惠安雕匠艺人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留下了不胜枚举的传世佳作。

  惠安石雕含碑石加工、环境园林雕塑、建筑构件、工艺雕刻、实用器皿五大系列,具体表现形态为圆雕、浮雕、线雕、沉雕、影雕和透雕、微雕、组合雕等八大类上千个品种,主要用于:宫观寺庙、雕像、墓葬、园林景物、城市雕塑、大型人物雕像、建筑石构件、家具、日用器皿、摆设观赏品、旅游纪念品等,多以实用为基础。惠安传统石雕工艺,俗称“打巧”,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捏、镂、摘、雕四道工序。“捏”就是打坯样,先在石块上画出线条,而后进行初步的雕凿,打坯样是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镂”就是坯样捏成后,根据需要把内部无用的石料挖掉,镂空石料的技术是石雕工匠的重要基本功。“摘”就是按图形剔去雕件的外部多余的石料,这种剔除是对坯样的细加工。“雕”就是进行最后的琢剁加工使雕件定型。此外,还有“修细”和“配置座垫”等特殊工序。

  历代惠安石雕异彩纷呈,诸如历史上的泉州东西塔、洛阳桥石雕工程、崇武古城、厦门南普陀、福州鼓山涌泉寺、南安蔡浅古民居、南京中山陵、台湾龙山寺等;现代的厦门集美鳌园、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台湾凤山500罗汉,以及泉州的“鲤鱼化龙”镂空石刻圆球、厦门鼓浪屿的郑成功塑像、福州西禅寺67米高的报恩塔等等,不胜枚举。还有台湾嘉义先天玉虚宫200多平方九龙壁及九龙池更是气势非凡,世所罕见,堪称世界之最。

  惠安石雕艺术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又融汇汲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的技艺精华,并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相生相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蕴涵特定历史信息、题材丰富、雕艺精湛、异彩纷呈的作品,经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石文化,充分展现了勤劳智慧、善良朴实的惠安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惠安传统石雕艺术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随着近代惠安人大量迁居海外,惠安石雕在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声誉鹊起半岛游戏,得到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开创了惠安石雕向海外传播的新局面。惠安石雕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惠安石雕”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王经民男,汉族,1967年出生,泉州惠安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出身雕艺世家,16岁跟随父亲王清标学习石雕技艺,全面掌握了雕扑、平直、打巧、镂剔及沉花、线雕、粘黑白、浮雕、平雕、剔地雕、透雕,圆雕、影雕等石雕技艺,并充分应用于各式传统建筑和现代公共建筑、庭院、园林,及宗教寺庙等建筑内外装饰构件、柱、梁等。他对浮雕采用了“压地稳起”浮雕的手法,使其画面铺展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其透雕引虚如实,条理清晰,雕工分明半岛游戏。影雕轮廓饱满清晰,明暗对比突出。其石雕作品在国家、省级专业大赛中多次获奖,其精湛的雕刻艺术及企业良好的绩效口碑赢得业界好评。致力于惠安石雕的传承与发展,经常组织参与各项赛事活动和中外艺术交流。26岁开始带徒传艺,培养了刘海龙、刘海平等石雕艺人,在惠安石雕界造就了不凡的影响。

  蒋惠民男,汉族,1962年2月出生,泉州惠安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民间雕刻工艺大师,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幼耳濡目染村里老前辈的石雕工艺,1979年在惠安石雕厂学习石雕技艺,师承蒋丙丁、蒋文焕等惠安著名石雕艺人,严格按照传统工艺的“提”“镂”“摘”“雕”等每道工序细节,达到精益求精,其作品以“精、实、细、巧、奇”的传统石雕工艺赢得同行的赞许。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艺术委员会雕刻大师精品赛金奖,被定为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石雕艺术界佛教造像艺术的唯一代表,其石雕作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秉承和挖掘石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及时抢救传承石雕濒危的传统工艺,培养了陈亚伟等石雕艺人。

  王文生男,汉族,1951年出生,泉州惠安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出身雕艺世家,1967年随父学习古建传统雕刻工艺,深得父亲王清金真传,能全面系统地掌握闽南古大厝的结构以及装饰构件,精通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水族、草虫和异形件等雕刻技艺。20多年来设计、制作、销售艺术品达数百件,产品畅销东南亚、北美地区、我国港澳台等。个人兴趣广泛,偏爱石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涉及石雕技术能全面系统的掌握。自行研究创立大型石雕立体放大雕刻和定位安装技术,并毫不保留地教给业界同行。先后授艺于杨永宗、王伯昌、王祥连、王亚添、李海津、王志雄、张鹏良、王振辉、刘聪玲等,指导培训了10批湖北美院雕塑系学生,传授石雕基本知识和技艺,累计总人数达160人以上。

  刘国文男,汉族,1970年6月出生,泉州惠安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4年就读惠安五中石雕美术学校,1987年师从惠安著名石雕艺人辛其昌学习平直基本功、灯笼、地藏、石狮、堵石、龙柱、墓料雕刻、小件工艺品雕刻等传统石雕技艺半岛游戏,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影雕技艺,熟练掌握了圆雕、浮雕、影雕等雕刻技艺。擅长大型景观石雕的设计、制作,创意新颖,技艺精湛,对传统石雕、影雕有独特的见解。曾参加省级以上各项雕刻赛事、展览获得奖项几十次,并承担多项国内重大石雕项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991年始招收学徒,1993年与惠安五中联办石雕、影雕职专,亲自任教雕刻课程,至今有石雕、影雕学生及学徒五百多人,遍布全国多个省市。

  庄振灿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惠安洛阳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雕刻艺术大师。出生于石雕世家,1982年师从其父庄安息学艺,学习各种石雕制作技艺,掌握了浮雕、圆雕、凹浮雕(沉花)、镂空雕、针黑白、影雕等各种石雕制作技艺。1987年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郑成昆,学习艺术创作理论,艺术创作能力和雕刻技艺有了质的飞跃,1993年创作了一大批石雕精品和巨、大型的高难度石雕工程。善于因材进行创作和雕刻,在制作中把握和注重细节,以传统的雕刻技艺和现代的文化元素相融合,赋予作品感染力和生命力,其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专业赛事并先后获奖。1987年至今授徒传艺70多人,其中被评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1人、工艺美术师2人,其余已成为各雕刻企业的技术骨干,并受邀为开成职业学校石雕班授课。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