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半岛电子游戏上博云观展丨中国古代雕塑馆
半岛电子游戏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雕塑陈列,1983年在上博中汇大楼的展厅首次向公众展出,在国内率先采用全封闭、全人工照明展示,在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目前中国古代雕塑馆的展厅面积为768平方米,展品120余件,既有工艺雕塑和墓葬雕塑,也有大量的佛教造像。展出的雕塑类文物具有多样化的面貌和风格。
●战国、秦汉部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早期的雕塑——以工艺类雕塑和墓葬雕塑为主,主要展品有战国时期的青铜人形器座、楚地木俑、东汉陶俑等。
●魏晋南北朝和隋代部分:南北朝是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第一个繁盛期,既有大型石刻佛像,也有精巧的小型金铜佛像。
●唐五代部分:这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主要展示了石刻、金铜佛教造像和刻画生动的各类陶俑。
●宋辽金部分: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向世俗性、写实性的方向发展,主要展示有石刻、木雕和金铜铸造的各类造像。
中国古代雕塑馆的开创者,是从艺术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馆藏的古代佛教造像、刻石、木俑和陶俑等文物,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雕塑馆。因为疫情的原因,中国古代雕塑馆暂时关闭了。这一次,我们请来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从事中国古代雕塑鉴定与研究工作的师若予老师,带大家“云”逛雕塑馆。
先秦时期,独立意义的雕塑比较少见。常见的是依附于器物之上的动物或人物造型,或是将整个器物做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算是工艺雕塑。
战国时期的青铜人物器座,相关研究认为可能是灯座。铜人的双手中空合抱于胸前,中空处原插有灯架,上承托盘。灯座和灯架分开铸造铆接而成,便于拆装。
汉代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所以当时的墓葬神道石刻与陪葬俑非常兴盛。特别是东汉时期半岛电子游戏,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人们也希望将自己现有或期望的富足生活场面搬入地下,于是有了以庄园、田地、仆从、禽畜等为题材的模型或陶俑作为陪葬品。
这件红陶烧制的陶狗,可能出自川渝地区东汉中晚期的墓葬中。陶狗脖颈部位留有合范痕迹,应是先翻模做出部件,再粘接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的修饰与捏塑而成。陶狗双耳竖起,四肢直立,尾巴卷起,非常生动。汉墓中出土的这类陶狗、陶猪、陶牛等,都是很生活化的。
石碑是中国原有的雕刻艺术形式,这件造像碑是把汉代的画像石刻和佛教的雕刻艺术做了一个结合。
北魏王龙生等造像碑的碑首位置,表现的是《维摩诘所说经》中文殊菩萨问疾的故事。其中文殊着菩萨装,维摩诘与其相对而坐,身着士族服饰,做辩论的姿态。
据经中记载,维摩诘是一位古印度的富翁,佛法造诣颇高,他装病在家,等待释迦佛的弟子们登门辩论,众弟子自知辩不过维摩诘,多推辞不去,最后释迦佛派出智慧最胜的文殊,前去探望维摩诘,辩论佛理。
北魏石塔的层数多为单数。在甘肃省博物馆,有一件庄浪出土的北魏五层石塔,保存完好。上博的这件,相当于它的第二层。
有趣的是,从这件雕塑还可以看出:出土石塔节的陇东地区是一个佛教雕塑艺术传播的十字路口。上面既有身穿中国式佛装的佛像,佛衣宽松,褒衣博带;也有受到西域影响的凉州风格的佛像,衣服紧贴身体,菩萨像上身,下身穿裙。
中国式的佛装源自蜀地南朝齐的风格半岛电子游戏,越过秦岭影响到陇东地区,表现了此地南北方向的交流半岛电子游戏。而凉州风格佛装受到中亚、新疆风格影响,沿丝路自西向东传入。
在石塔节下方,有一些祥瑞动物:龙、狮子、骆驼和驴子。这些动物在当时被认为是神兽,且多从西域传来。
这是一件源自长江下游地区的南朝齐梁之际的佛教造像,风格接近南京栖霞寺千佛崖的南朝造像。
佛像的肉髻比较高,穿两层袈裟,里面的一件通肩袈裟,在中亚地区的犍陀罗佛像上多有表现,应是源自当地人的着装。但这件通肩袈裟领口低至胸部,表现出南朝的时代特色。
佛像的外层袈裟,为形似南朝士族服饰的“褒衣博带”式样,袈裟和裙裳下摆从佛座上垂下形成“悬裳座”,非常有韵律和美感。
这件唐代菩萨石像,用质地细腻的白色大理石,即汉白玉雕成。古人也把这种像称为“玉像”。
南北朝时期,雕刻白色大理石佛像在今河北曲阳、临漳(邺城)等地非常盛行。隋唐时期受到以上地区的影响,长安地区也雕造这种材质的佛教造像。
这件菩萨像从风格和材质来看,源自长安地区。菩萨脸型圆润,五官刻画精致,身材写实稍显丰腴,显得静谧高贵,是一件盛唐时期的雕塑精品。
这件唐代天王立像,为四天王中的一件。同类的天王像可以在唐代砖塔上看到,通常被镶嵌于前后塔门两侧。
天王像所戴的头盔很有特色,是一个兽头形象。相关研究认为这种兽头可能代表狮子,源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披戴的狮皮。在阿富汗出土的犍陀罗造像中,佛的身边就有身披狮皮的护法神。这种戴兽头的形象自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并一直影响到唐代的天王形象。在新疆克孜尔石窟里,能看到类似形象。
但这个兽头也有可能是老虎。唐代吐蕃的风俗是,当战士打胜仗后,赞普会赏赐他们虎皮。在敦煌吐蕃占领时期的壁画上,有身着兽皮的天王像出现。这件唐代天王像,体现了多源文化的交融。
这尊思惟菩萨铜像根据风格判断,是武周时期的,应该受到印度笈多艺术的影响。可能是一组大型群雕中的一部分。
整组群雕的下方,是表现西方净土的莲池,池中生出像树干一样的主干,上面是阿弥陀佛,旁边有观音和大势至两个菩萨。在主干两边伸出近50个侧枝,每个侧枝上有一个小菩萨。这件思惟菩萨可能是其中之一。
宋代彩绘漆金水月观音像,应该是山西地区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中唐时期的周昉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形象。
这是一件大理国的大日遍照佛像,铜鎏金材质,外表涂以红漆,具有典型的大理国佛像特色。像高48厘米,是存世同类造像中尺寸最大的一尊。
佛像着袒露右肩的袈裟,左手于腹前向上施禅定印,右手抚腿施触地印,右臂上戴臂钏,双耳戴耳铛,为初唐自印度传入我国长安的“宝装佛”形象。
四川广元石窟此类佛像有铭文记载作“菩提瑞像”。大理国的大日遍照佛像受到四川此类唐代佛像的影响。佛像内腔铸有大理国盛明二年(公元1163年)造像者张兴明的发愿文题记。
总的来说,上博是从艺术的视角,来理解馆藏的这些佛教造像和陶俑等,并使之成为有形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